壹 要相信,当你对疫情笼罩下的未来经济走势感到悲观和迷茫时,一定会有人跳出来,拿出某项证明经济复苏的指标,告诉你情况没那么糟糕。 这次是挖掘机。 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继今年3月挖掘机卖出4万多台、创历史新高之后,接下来的4月和5月,挖掘机销量均实现同比60%以上涨幅。媒体的标题中不乏“暴涨”“猛增”字眼,将其解读为“大基建新周期已至”的信号。 《人民日报》向读者呈现了“1000台挖掘机放在一起有多壮观”: 日前,在三一重工上海临港产业园,7000多平方米的露天停车场上布满了一排排挖掘机,纵横列队、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这些全被预定了,一辆都不剩!”销售人员兴奋地说…..主要品牌厂商的热门机型“一上线就被预定,一下线就被运走”。 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的一番话也相当振奋人心: 这个数据(挖掘机销量)更加印证了中国在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复工复产成效已经显现。再结合之前的PMI、高炉开工率和发电耗煤量等先行指标的回暖,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说,中国经济充满韧性同时发展的后劲非常强劲。 尽管刚刚结束的两会提出,“不设全年经济增速指标”,但挖掘机的轰鸣依然是GDP冲锋的号角。其背后的逻辑,援引《新华社》采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的观点:“无论其他信息渠道显示有多少投资,真正落实和施工的,正是表现在这些数据中。” 今年年初,在建设火神山与雷神山直播中走红的“挖掘机天团”,让几千万围观群众切身感受到基建狂魔的速度。人们目睹平地起高楼,给这些冰冷的机器冠以“叉酱”“蓝忘机”“呕泥酱”等爱称。这是继“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的网络流行语之后,这一基建利器再次出圈。
挖掘机是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的工程机械之一,而投资与消费、出口共同作为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拉动GDP的强劲动力。 疫情期间,在拉动内需方面,发放消费券的效果并不理想,商家没有等来“报复性消费”,因为越来越多人加入“报复性存款”的队伍;依靠出口更加不切实际,全球国家都笼罩在同一片乌云之下,出口必然凋敝;这时候,似乎只剩基建投资可倚仗。 贰 疫情中,柳工集团董事长曾光安也加入了直播的队伍,为旗下的工程机械产品天团“带货”。 柳工是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曾光安在前两年的一个采访中提出自己对行业的理解,他说:挖掘机市场有一个天花板或者上限。从其他国家的行业历史发展来看,都有一个顶峰时期,中国的挖掘机顶峰我个人理解已经过去了,那就是2011年接近18万台的水平。 也正是2011年,曾光安口中的“顶峰时期”,柳工的竞争者、三一重工创始人梁稳根成为中国大陆首富。这一年全球挖掘机总销量接近35万台,我国市场容量过半,成为世界第一,这一年也是国内机械工程行业的最后狂欢。 每年的首富当选者不仅意味着其个人和背后公司的出类拔萃,更向人们展示了,该公司所处的行业如何踏准了时代节拍。这是真正站在时代风口上的人。 梁稳根是站在台前的演员,那么拉开幕布,就能看到是什么将他推到这个位置。新世纪中国的很多故事都要从2008年开始讲起,“挖掘机首富”的故事也不例外。那里是4万亿开始的地方。 以2009 年上半年数据为例:我国铁路基建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511%,公路建设比去年同期增长 48156 %;这半年,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 2517 %。 2008年奥运会也添了一把火。在配合奥运会建设的主要项目中,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建设项目;北京11 条约 270km 长的地铁线计划在2008 年内完成;专门为上海世博会供电用的新发电站项目启动;2008年动工的京沪高铁线路投资超过三峡大坝,成为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 北京申奥成功之后,美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公司卡特彼勒向北京奥组会捐赠了一台液压挖掘机,这是卡特彼勒在中国生产的第5000台挖掘机,以此助力中国奥运场馆的建设。 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任务也集中在这一时期。据《经济观察报》援引一位业内人士,“2008年下半年,光是用于四川灾后重建的资金就达到1万亿,加上四川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那个时候四川省的挖掘机销量迅速成为全国的第一名,超过了东部省份。国内全年挖掘机销量17.8万台,四川省销量就达到1.2万台。” 挖掘机就是印钞机。 日本机械工程制造公司的日立当年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然而还是低估了中国的潜力。他们调研发现,2006年中国平均每3800人拥有1台挖掘机,而在日本这个数字为 500 人/ 台,该公司预计,中国到2030年有望成为1000人/台,也就是中国市场销售量将增加至12万台/年。可见日本人还是太保守了。 《中国企业家》的一则报道中,三一重工副总裁周万春回忆了当年的“疯狂”: 销售人员不用去跑市场,只需在公司协调发货,并协调代理商关系。产品拿出去就赚钱,即使全款都未必及时拿得到货。 一台泵车还在生产线上,客户就已在外面焦急等待,并且主动要求不需要调试,有问题自己承担,只求尽快交货;有一次产品出厂后,一位客户拿了块砖头立马冲过去,照着窗户,“哐”的一声把玻璃砸碎,然后宣布这台出厂价高达百万元的“有质量问题”的搅拌车是自己的,谁也别想抢,谁也没法抢。 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是4万亿效应的尾声,从2012年开始,机械工程行业步入了长达5年的衰退期,直到2017年才重新缓过来。 “2011届首富”梁稳根在这个位置上短暂地停了一下,仿佛只是为了证明速度之美的脆弱。此后他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的排位,多年徘徊在50名开外。 梁稳根的前一任和下一任都是宗庆后。2012年是宗庆后当选首富的最后一年,这个位置很快就被下一个行业续上了——房地产。这也是挖掘机行业的下游,时代红利终于传递到了这一环。首富之位,王健林坐了三年,许家印坐了一年,最近几年又交接给了互联网行业,双马之间客气地你超过我一下,我超过你一下,早已不值得当成一个新闻来说。甚至不久前,黄铮被波动的股价送上榜首,也没有激起太大水花——这都是行业内部的事。 等到首富权杖交接到下一个行业,才是真正的又“出大事了”。 下一轮首富会出现在哪个行业呢? 叁 “挖掘机指数”总会让人想起经济学里的另一项指标——摩天大楼指数。 1999年,证券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观察到一个现象: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发生在新的摩天大楼落成前后,于是提出“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的概念,也被成为“摩天大楼魔咒”。其背后的逻辑是,宽松的政府政策及对经济乐观的态度,经常会鼓励大型工程的兴建,但随之出现的巨大泡沫将危及经济时,政策会转向紧缩以应对危机,使得落成的摩天大楼成为逝去繁荣的纪念碑。 简单来说就是:大厦建成,经济衰退。 他找到的几个例子包括:美国帝国大厦与1929年的经济萧条,纽约世贸中心与石油危机,吉隆坡双子塔楼与1998亚洲金融危机……当然,我们也可以举出无数反例,驳斥这一理论。 几年前那次采访中,曾光安预言,如果要再达到这个水平(2011年的18万台),机会不多,如果达到了,那一定是市场再一次失去理性了,才可能达到。 但以2020年的数据来看,上半年销量已经超过12万台,打破2011年的记录看起来不是难事。但最大的转变在于,如今是小型挖掘机的销量占据了半壁江山——若以吨位为标准来划分挖掘机,大吨位挖掘机应用于大型基建、能源矿山开采工程上,而房地产建设、市政工程、农村基建以及大型基建后续工程则依赖于中小吨位的挖掘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分别是: 新基建,例如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三项中都有“挖掘机天团”的机会。但不可能重现12年前的“一拥而上”了。 由此看来,如果说2008年是“大挖”时代,2020年或许正在进入“中小挖”的时代。
最新评论